复旦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在第二届CCF数字金融大会发布《中国金融科技专利技术白皮书(2025)》-复旦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

研究院动态

复旦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在第二届CCF数字金融大会发布《中国金融科技专利技术白皮书(2025)》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01 18:39点击数:

复旦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在第二届CCF数字金融大会发布《中国金融科技专利技术白皮书(2025)》

(一)总体介绍

2025816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第二届数字金融大会在上海隆重召开。本届大会以“创新·融合·安全——共筑数字金融新生态”为主题,汇聚顶尖金融机构、高校及科技企业代表,共商数字金融发展大计。会上,复旦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正式发布年度重要研究成果——《中国金融科技专利技术白皮书(2025)》。该白皮书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柴洪峰指导下,由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吕智慧教授领导完成,依托复旦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的国内首个“金融科技专利专题库”完成,实现对中国金融科技全技术现状的系统性分析。该白皮书由研究院联合广州奥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共同撰写,是继在 CCF 首届数字金融大会首次发布后的第二次发布。

白皮书由CCF副理事长金海教授、复旦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吕智慧教授、国泰海通证券首席信息官俞帆、CCF数字金融分会副主任/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肖京、CCF数字金融分会副主任/中电金信高级副总裁张东蔚联合发布。

白皮书基于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金融科技专利专题库”,构建覆盖人工智能、区块链、隐私计算、量子安全、AR/VR十四大技术领域的完整分析框架。通过对19.7万项专利的深度挖掘,精准绘制中国金融科技创新图谱,为行业发展提供权威数据基准。

图形用户界面, 应用程序 描述已自动生成

白皮书指出,2024年作为《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的收官之年,我国金融科技专利授权迎来集中爆发期,标志着中国金融科技正从“引入应用”成功迈向“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型新阶段。

(二)立足全球视野,彰显中国创新引领地位

白皮书揭示,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已实现历史性跨越。截至2025年,中国以46,419件金融科技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总量近三成,正式跻身全球第一方阵。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形成核心创新集群,中西部城市加速崛起,构建起“多点支撑、区域联动”的新格局。在代表技术转化实力的专利授权领域,中国工商银行以429件授权专利领跑全球,微众银行、支付宝、腾讯等科技企业表现亮眼,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双轮驱动”效应显著。

(三)聚焦国家战略,解码“五篇大文章”技术支撑

白皮书创新性从专利视角解读国家金融战略落地成效。我国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方向专利申请量均居全球首位。其中养老金融专利超10万件,数字金融专利超5万件,凸显战略执行力与市场活力。创新力量呈现多元化特征: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腾讯、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国家电网等产业龙头及高校共同构建融合创新生态,为金融强国建设夯实技术根基。

(四)深挖区域实践,剖析上海“三大先导产业”融合样本

以上海为范例,白皮书首次系统分析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与金融创新的深度融合路径。上海形成“AI奠基、IC接力、生物医药蓄力”的梯次发展脉络:人工智能筑牢基础,集成电路近三年爆发增长成为新引擎,生物医药加速崛起。通过产业基金、场景开放、数据要素协同的“三位一体”模式,上海推动AIIC技术与数字金融、普惠金融深度结合,交叉专利均突破万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实践范本。

(五)前瞻技术前沿,锚定高质量发展路径

面对新一轮技术变革,白皮书提出五大发展路径:提升专利质量、优化区域协同布局、深化AI大模型金融应用、强化先导产业支撑作用、抢占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高地。报告首次纳入Web3.0、数字孪生、未来网络等新兴技术金融应用分析,揭示下一代创新增长点,为中国金融科技从规模化向高质量跃迁提供行动指南。


作为我国高校首个基于计算机学科设立的实体金融科技研究机构,复旦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持续聚焦金融科技前沿理论与核心技术攻关。此次白皮书的发布,是研究院践行“服务国家战略、建设金融科技智库”使命的重要成果,将为政府决策、产业创新与学术研究提供权威参考,助力上海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建设,赋能金融强国高质量发展。


(六)编著信息:

编辑组:吕智慧、侯鹏、杨舒晗、王雅欣、张晓晓

联合撰写单位:复旦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广州奥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数据来源:复旦大学金融科技专利专题库(国内首个金融科技垂直专利库)、壹专利数据库。